自己山寨“冰馏”啤酒是怎样一种体验?【啤博士教学】作者:肥猫浏览数:2672次
最近总被自己人种草,却没人负责拔草,只好自己动手。先是看了太空精酿的《德国啤酒的无冕之王-冰馏博克》,之后便对冰馏工艺念念不忘。再看了啤酒鸡尾酒的帖子,于是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做试验。试验用酒分别是:Bud light,Coronita Extra,Yuengling Original Black and Tan, Thimble Island Coffee Stout, Stone Citrusy Wit,当然,还有文中和文末乱入的酒作为彩蛋。 1. Bud Light 精酿圈的人向来对这货避之不及,从RateBeer和Beer Advocate网站评分便可见一斑。前者给出了1.21/5 的分数(整体:无;风格:1/100),后者给分稍高,1.93。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参考另外两款啤酒便可有个初步印象。青啤被称作“大绿棒子”的最普通款在RateBeer上评分2.03 (其中,整体:4/100;风格:3/100)。而目前在pale lager里面排名最高的Hoponius Union (Jack’s Abby Brewing)的得分则是3.76(其中,整体:98/100;风格:99/100)。
至于为啥首选Bud Light,无非是作为没有十足成功把握的新人,也作为搬砖工资低得见底儿的博士狗(其实该叫“博四喵”才对),我只能从最便宜的啤酒入手,一步步进阶升级,最终完成“冰馏”大师的梦(妄)想。事实证明,这个顺序是合理的。并且,请原谅我前后背景和灯光的不一致。正在测评中家里突然来了不少客人,只得把客厅让出来,转战厨房来完成实验。闲话少说,直接上干货。 测试酒款:Bud Light (ABV: 4.1%) 过程:啤酒开瓶后倒入塑料小量杯中入冰箱冰冻,冻实之后再化冻取酒,并扔掉剩余含酒量很低的冰块。 结果:成功!拜低酒精度和小体积所赐,这款酒是最易冰冻的,也是出酒率最高的。原酒寡淡的口感和淡黄的色泽想必大家都熟悉,经过冰冻和过滤会变得怎样呢?如图所示,颜色加深,明显感觉酒精度上升,也增添了一些麦芽香气。 这让我不禁想,如果以后不方便买好酒,不妨就随便去超市随便拎一款啤酒,回家自己改造一下便可。改造的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山寨“冰馏”。有高人指点说,随便找些工业啤酒,冷冻到1摄氏度左右,略有冰碴但又没冻实的状态,然后加一片柠檬进去,喝起来特别爽口。真实情况如何呢?咱们拿图说话 2. Coronita Extra Coronita即为小号的 Corona。这款连同上一款Bud Light的瓶子都真心可爱,只有6盎司(约180ml)。就凭这瓶子的颜值,我都有“买椟还珠”的冲动。
测试酒款:Coronita Extra (ABV: 4.6%) 过程:为了达到冻得“恰到好处”的半固态,也为了保证安全,我在操作之前先去YouTube仔细学习了速冻啤酒的办法。秘诀在于达到一种叫做“过冷”的状态。至于具体概念,我就不在这儿掉书袋了,大家移步谷歌、百度等便有详解。 在此只提示几个要点:
我在YouTube看到的视频大多提示冻2.5-4小时才好,但其实这个从超市冷柜买的低度小瓶装只用了不到45分钟便有结晶的迹象。 结果:成功!一次冻了三瓶,分三次取出。实验证明,所谓撞击产生气泡来制造结晶核的过程并不是关键。如果温度合适,轻微倾侧瓶身便足够使整瓶啤酒迅速结晶。左图便是结果,整个过程还没等我来得及拍照便结束了。但若水温不达标,无论开瓶和不开瓶撞击,都是不能整瓶酒结晶的,甚至有些已经结冰的也会很快跟着化冻。 实际上,这次不仅成功还有意外收获—啤酒鸡尾酒。口感咱就不讲了,看在高颜值的面子上,暂且放松一下要求。在瓶里结晶的啤酒其实并不是硬邦邦的冰,倒更像是冰沙,软绵绵的,可以倒出来(当然,这个与温度有关)。于是临时起意,顺手就调了一款酒。首先将半固态的啤酒冰沙倒入杯子,此时液体啤酒在下,冰沙飘在上面。然后,沿杯壁慢慢倒入红酒。密度区别导致最上层漂浮的还是冰沙,中间是红酒,下层则是啤酒。为了调和口感,上图酒杯中还加入了柠檬汁和加热过蜂蜜。蜂蜜是点睛之笔,在微波炉加热30秒后倒在啤酒冰沙上,无论口感和色泽,都带上了焦糖的感觉。
感觉很好有木有?注意了,这里是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。 3. Yuengling Original Black and Tan Yuengling 是美东人民喜闻乐见的牌子,经济实惠。Black and Tan是其旗下一款波特,在Ratebeer网站的评分为2.95。 测试酒款:Yuengling Original Black and Tan(ABV: 5.2%) 过程:冰冻-化冻。 结果:基本失败。没拍冰冻前后的对比图,颜色其实区别不大。图中上下两杯均是化冻提取的。上图虽然比原酒酒精度高了些,但混入的冰太多,明显出现了“掺水”的味道。下图则浓稠一些,不过依然可以分辨出水的味道。 补充:这个我试了几次都处理的不好。不过有朋友试过一瓶12液体盎司的最后只浓缩成一个shot (大概1.5盎司)。如此下来酒精度暴增到将近40度,据说口感圆滑。 4. Thimble Island Coffee Stout Thimble Island是康州本地酒厂,时不时有些令人惊艳的作品。酿造这款世涛的咖啡则来自康州有名的咖啡烘焙和零售厂家——Willoughby’s。这次便是本着一箭双雕支持本地经济的初衷,选择了这款酒,BeerRate网站的评分为3.3,中规中矩的一款口粮酒,很适合初寒的天气。 测试酒款:Thimble Island Coffee Stout(ABV: 6%) 过程:冰冻-化冻。 结果:失败。对比上下图,颜色略略加深,略略剩下些烟熏味,咖啡香气基本丧失,掺水的味道太明显。可惜了一款好酒。 5. Stone Citrusy Wit 没错,我把Stone也找来冰了,用的还是没那么常见的Citrusy Wit。这是一款小麦啤,酿造过程中加入库拉索柳橙皮,以及巴伐利亚柑橘和泰国青柠叶子,不过并没有选用citrus酒花。酒如其名,喝起来有隐隐的小麦香,以及浓郁的柑橘味道。Ratebeer网站的评分为3.46,个人最爱之一。 测试酒款: Stone Citrusy Wit(ABV: 5.3%) 过程:冰冻-化冻。 结果:大写的失败!原酒是浑浊的淡金黄色,无论闻起来还是喝起来,都是香气扑鼻。冰冻提取后,酒液变得金黄澄清,苦味变得更明显,酒精度也能感觉到明显上升,并且没有掺水的味道。但是!香味呢?!香味哪里去了?! 6. 混合物 脑洞打开之后我还把这两款酒分别放在小冰格里冰冻了,并试图解冻到双格的shot杯里面。估计你们看图也就知道结果了:又失败了哇。 起初咖啡世涛最先开始化冻,直到杯底接了足有2毫米高度的咖啡世涛后,小麦酒才有了化冻迹象。不过很快后来居上,一路赶超。再后来,就是我去别的房间拿了点东西,回家就发现二者非完美融合,变成了一滩混合物。至于味道么?俩字:难喝。 最后的彩蛋来了。在实验的最末,我开了一瓶真正的冰馏博克,大概中等质量的样子,我只想尝尝真正冰馏博克的味道。酒精度7.3%,Ratebeer网站的评分为3.51。 倒入杯子的过程中便感觉到香气浓郁,酒液浓稠。喝起来,有浓重的糖浆的味道,但这种甜又不像单纯加糖那种肤浅。我不禁疑惑,我折腾的这一堆都是神马玩意!虽说品种不同,但叫做“冰馏“就要有冰馏的章法和品质。 自娱自乐就罢了,单纯颜控想凹造型也罢了,但是如果要品酒,(敲黑板,并痛心疾首的说): 同学们,正经喝酒是正解,莫瞎折腾。 肥猫,啤博士成员 【6】美国精酿酒厂巡礼(序) 【7】美国精酿啤酒之都圣地亚哥酒厂探秘之一:Ballast Point Brewing Company 【啤博士】由来自中国、欧洲和美国的十几位博士组成,在科研学习之余,致力介绍全球精酿啤酒文化的发展方向。我们会采访世界知名酒厂、协会、酒吧、酿酒师等,译制各类精彩的视频供大家欣赏与学习,分享自己的酿酒经验,同时在各类官方平台发布优秀文贴或译文。 |